遏制“跨市补课”亟需监管联动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6 点击次数:178

2月1日,沈阳雨田实验中学西校区400余名初三学生,携带被褥行李,与学校教工一起分乘10辆大巴,赶赴100公里外的鞍山市汤岗子镇补课。此事被曝光后,沈阳市教育局要求该校立即停止补课,对学校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据悉,涉事学校有“前科”。(2月5日《京华时报》)

各地教育部门虽屡下“禁补令”,在升学率、创收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补课之风仍旧猛烈。为了规避有关部门的打击,补课日趋隐蔽化、地下化、跨地区化。这不但加大了查处难度,也增加了学生的风险。

要对付日益“狡猾”的补课,亟需监管部门改变思路,建立联动机制。一方面是教育主管部门的联动。按照属地原则,一地违规补课由当地教育部门查处。但现在不少学校、教育机构为规避风险,选择异地补课,跨市乃至跨省。比如,去年山东德州一所中学为了逃避检查,400名高一学生跟老师集体到河北省一所学校进行补课。由于信息不畅、管理权限等的限制,组织补课的学校所在地教育部门很难及时发现,也不方便跨地区实地查处。如果各地教育部门能建立联动机制,互通消息,联合查处,将有利于及时发现补课现象,方便叫停和查处。

另一方面是各职能部门的联动。随着教育部门打击补课力度的加大,学校和教育机构在选择补课地点上越发隐蔽,也越来越会“伪装”。比如雨田实验中学的跨市补课,就选择了一处偏僻的部队大院,而且以举办“冬令营”,让孩子接受军训和国防教育作掩护。像这样的情况,单靠教育部门一家很难发现和查处。教育、交通、旅游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如能有效联动,路上堵、住宿查,上课罚,将能有效遏制这类补课现象。

违规补课加重了学生的学业和学费负担,威胁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要遏制补课现象,一方面要从远处着眼,强力推行素质教育,消除补课的诱因。一方面要近处着手,严厉查处各种形式的违规补课行为,对补课保持“高压”态势。目前补课呈现隐蔽化、跨地区化等特点,不但是给教育部门出了难题,也是对其他相关职能单位的考验。有关部门必须打破地域和职能界限,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联动机制。由各地政府牵头,各有关部门联合参与,共同打击违规补课现象,维护学生的切身利益。

[作者:郭鑫]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