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新疆“农村娃”白手起家创财富奇迹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12-02-05
点击次数:174
中新网乌鲁木齐2月5日电(郭咏 马新龙) 一个农村娃,初中毕业开始打工养家,为的是病床上的父亲、苦苦支撑家庭重担的母亲、还有两个上学的弟弟;初入社会的他干过清洁工、干过锅炉工、干过工地小工等苦差事。而如今,他已拥有一百多亩鱼塘、三台挖掘机、两辆小轿车、一台装载车等固定资产,成为了当地有名的“财富奇迹”创造者。
他的名字叫王开兵,已是不惑之年的他,是新疆昌吉市滨湖镇上滨湖二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小时候家庭贫寒,初中毕业就不得不放弃学业,进入社会开始了打工生活:在建筑工地当小工时,饿了他就吃一口馍馍,渴了就喝一碗凉水,白天围着沙子、水泥干,晚上睡在潮湿的地下室,浑身疼的不敢翻身,就这样拼命的干活,王开兵家里的贫穷依然无法改变,因为家中有需要看病的父亲和两个上学的弟弟。
几年的工地生活,不仅让王开兵的身体变得强壮了,而且想法也越来越多了,也许是天生有着生意头脑,王开兵瞅准了建筑行业只要有运输工具拉沙子,就可以赚上钱,王开兵用自己仅有的伍佰元钱以及银行贷款,买回了一台四轮拖拉机,经过两年的苦干,拖拉机变成了翻斗车,手里的运输工具变了,王开兵的观念也变了,他辞去了工地上繁重的体力活,开始跑运输:为菜贩子拉菜、为鱼贩子拉鱼。轻车熟路后的他,又做起了活鱼批发生意。
王开兵第一次做活鱼批发生意就赔了钱,当时他批发了一吨活鱼去市场卖,可到了市场,活鱼变成了死鱼,本来要买鱼的人们都散去了,周围的鱼贩有的替王开兵可惜,有的甚至幸灾乐祸,就在王开兵欲哭无泪之时,一位大哥提示他:“小伙子,头一次干这行吧,一看就没经验,要给鱼加氧气啊。”王开兵顿时醒悟,因为资金紧张和心存侥幸,感觉拉鱼的地方离市场近,就没配加氧器,可这一车鱼该怎么办呢?又是那位大哥,帮着王开兵把一车鱼以低价格销售了,王开兵虽然赔掉了近一半的本钱,但也使他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心存侥幸,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去做。
无论做什么事,人都要善于总结。有了第一次的教训,王开兵给鱼箱里装上了加氧棒,再也没有出现过缺氧死鱼现象,王开兵每天早早赶到市场,他的鱼新鲜不说,而且有一杆“良心称”,买他鱼的人越来越多,他手里也慢慢的有了资金,但王开兵明白,批发鱼虽然能赚钱,但一年里只能干五个月,不是长久之计。王开兵想出了鱼塘养鱼的点子,他又向银行和亲戚那借了一些钱,承包了五十多亩鱼塘,并在鱼塘边搭起了简陋的房子,把家安在了鱼塘边上,开始了自己养鱼,由于缺乏资金,王开兵无法一次付清鱼饲料钱,经过他的苦苦恳求,饲料公司终于同意“秋后算账”,这为他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就这样,王开兵的“鱼生意”越做越红火,他又把镇上两个队的剩余劳动力组织起来,成立了一个专为别人捞鱼的的拉网队,拉网队成员每人每年就能有几千元的额外收入,在当时,这些收入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相当可观。
王开兵说,“我是一个不甘心的人,一旦发现目标,就会不惜一切代价立即投入巨大的行动。”2005年,王开兵经过几番市场调查,挖掘机成了他的致富新目标,凭着多年的诚信,银行为他贷款三十多万,王开兵买回了第一台挖掘机,这为他发家致富奠定了基础。
富起来的王开兵,没有忘记他人,也没有忘记“诚信”二字,2006年,王开兵村里的大桥塌了,这座桥是村民到自己地里的必经之路,桥塌了,村里又穷,拿不出钱,新上任的村领导急的团团转,王开兵站出来,用自己的机械,无偿将桥修好;2008年,村里要盖抗震安居房,一半村民都不同意,因为盖房子需要村民自己出90%的钱,而村民们手里并不富裕,看到这样情况的王开兵,就低价让村民使用自己的挖掘机,使村民盖房的成本降到了较低;2008年,政府号召建设蔬菜大棚,王开兵接了下来,他建的大棚墙,被村民夸赞“像城墙一样结实。”但这样的大棚,让王开兵的成本大幅上涨,但王开兵认为,这是他今后致富路上的好广告,值了。
王开兵说:“这些年,我修这修那的事干了不少,有人说“你这不是赚钱,是在做贡献啊”,我说你错了,不挣钱,我手下几十名工人的工资怎么开?机械的维修和油钱哪里来?家里的生活支出谁来出?钱,我是挣的,只不过挣的比别人少,我心里清楚,有些钱能挣,有些钱不能挣。”(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