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首座数字化场站:空战对抗可实时评估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彭明全 曹传彪
作者:
日期:2012-02-05
点击次数:194
塞外,冬寒,坐落在贺兰山下的兰空航空兵某机场战机轰鸣,穿梭起降。以往,战机放飞千里,指挥员只能依靠雷达截获目标,掌握其方位、高度,如今数据参数一屏尽收眼底。
记者走进这座用高科技精心打造的现代化营区和机场,时时可见“数字化”,处处可遇“信息流”,远程数据传输、无线射频等高新技术浓缩在现代飞行保障之中。大量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正引领、推动着保障模式的转变!
科技芯片驱动保障驶入信息“高铁”
沙场演兵,狼烟正举。前不久,一场实战背景条件下的飞行保障特勤处置演练在塞上某机场展开。
某号飞机着陆时偏出跑道!兰空航空兵某师当班指挥员、师长刘玉柏指挥师指挥所后勤值班参谋侯默然,点击场站综合保障信息系统特情处置模块,立即从网上直接下达命令,不一会儿,救援单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救援工作。同时,侯参谋依托网络远程传输指挥“三抢车”及救援人员,现场人员通过手持终端不停向指挥所反馈情况……整个救援过程,指挥所中央显示屏一览无余,往日那种车来人往靠前组织的指挥方式成为历史。
师长刘玉柏告诉记者:“我们依托信息技术着力打造一体化、即时化、网络化的指挥平台,让指挥实现了快捷高效。”下达飞行计划,以往依靠纸质文书实施,如今,训练部门制订报批后,在网上下达。场站外场值班参谋登录界面,按照预定公式,就能自动生成保障方案,并根据任务特点实施人工干预和调整保障计划,上报场站值班首长审核后,分发到各保障单位。作业流程由传统的人工向智能生成跨越,时间压缩了87.5%。
在装备指挥控制室内,飞机安全与训练质量评估实时监控系统吸引了记者。该系统利用信息系统数据回传,通过多种手段实现飞行过程的实时再现与事后回放,具有飞机安全监控、飞行技术评估、空战对抗评估、辅助决策支持四大功能,实现了飞行状态可视化、质量监控实时化、飞参处理自动化和故障诊断智能化。过去空战对抗评估两三天才能出结果,现在可实时进行评估。
信息“高铁”使每个保障要素一踏进训练场,便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大大提高了飞行保障效益。去年,他们先后保障了不同兵种部队实弹射击、实兵对抗等重大演习任务,创造了单日保障多机型、多架次同场飞行的保障纪录,优质场次率达100%。
需求供应实时感知催生保障高效能
战机频频出动,巡航在万里蓝天!
两个飞行日结束后,机务官兵对战机实施维护。机务二中队某号机组发现,加力燃油调节器需要更换,机械员周高用点击航空机务维修管理系统,进入航材外场保障资源信息系统,将申请指令直接发送到场站航材股,整个航材发付时间压缩了三分之二。
保障为何如此迅速?场站站长张春林说:“网络把处于不同空间、分散部署的保障模块联了起来,实现了需求实时可知、资源实时可视、保障实时控制,精简优化了保障流程,提高了保障效率。”
需求实时可知。运用军需保障系统,司务长制作食谱只需在办公室点击鼠标即可上报,系统及时分析汇总各单位食谱信息,自动生成一周副食采购配送计划。
资源实时可视。点击相关信息系统,油库多种油品的库存量、等级、消耗量等数据在屏幕上一目了然。场站油料股股长刘江波告诉记者,过去,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全部油罐的测量,现在,可以实时显示库存油量,一笔笔数据清晰明了,资源实时可视,保证了每一笔油料收发符合规定、有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