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堵治堵要“拿来”更要从实际出发

来源:光明网 作者: 日期:2012-02-05 点击次数:172

今年,成都将大力推进“交通先行”战略。其中,“二快二射一环”的快速路和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将在一季度率先启动。由成都市建委牵头,成都市规划、交管、公交公司等部门和单位,以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的考察组将赴广州、厦门、上海、昆明四市专门“取经”。(2月4日《华西都市报》)

近几年来,成都经济高速发展令人欢欣鼓舞。统计显示,2011年,成都GDP比上年增长15.2%,达6854.6亿元,呈现“高位求进、加快发展”态势。然而,随之而来的交通拥堵也让成都伤透脑筋。

为了缓堵保畅,成都绞尽脑汁:修地铁、建立交、商讨“收费治堵”、提高占道停车费;不久前,四川省政协委员张强还提交建议,呼吁取缔道路临时占道停车,将具备条件的街道建设成为公共停车系统;如今,成都又组团赴全国畅通工程搞得较好的广州、厦门、上海、昆明专门“取经”,表明了成都治堵的信心和决心。

不可否认,广州、厦门、上海、昆明四市的畅通工程搞得好,如广州中心城区用快捷路替代快速路、上海大力打造慢行交通体系等,都值得成都学习借鉴。但是,每个城市都自己的特点,建设畅通工程不可能只用一个模式,这就需要成都一方面敢于“拿来”,另一方面还要从成都市情出发推行绿色交通。

目前,天府新区的开工建设,为成都缓堵治堵带来了突破口。张强委员建议老城区注意“亡羊补牢”、天府新区注重科学长远的交通规划,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老城区“补牢”的一个方法,就是建立完善的公共停车系统,这些公共停车系统还可以与银行系统、公交卡进行绑定关联,由官方定价,刷卡收费,从而避免停车乱涨价的现象。此其一。

其二,要控制车辆数量,这是从源头缓堵治堵。据公安部交管局有关数据显示,去年四川省机动车增量超100万、机动车保有量超1000万,位列全国第七。而成都机动车保有量更是以超过200万辆的数字,仅次于北京、重庆,成为全国机动车“第三城”。由于机动车增长速度远远超过道路建设速度,堵车也就成为了必然。因而,在省十一届人大五次会上,人大代表翟峰提出了“限制公私车增长”建议。控制车辆数量,成都迫在眉睫。

第三,养成绿色出行习惯。交通拥堵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无论立交桥、地铁修得再多,无论交通如何发达,如果市民不能养成绿色出行习惯,治理交通拥堵、实现畅通平安只能是官方的一厢情愿。只有大家都具有多走路、多乘公交、能不开车尽量不开车等公共交通意识,成都交通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畅通无阻。(毛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