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深处的钢轨“神探”:每天步行10-12公里检查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 日期:2012-02-05 点击次数:176

  中新社陕西商洛2月5日电 题:秦岭深处的钢轨“神探”

  作者 张一辰

  作为中国南北气候的分界线,秦岭横贯中部,全长约1500公里,地质结构复杂,属于修建铁路难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在秦岭深处,活跃着一批钢轨探伤工,常年奔走于铁路沿线,为列车安全排除隐患。中新社记者连日跟踪采访,记录其不为人知的工作、生活片段。

  清晨,伴随着火车的轰鸣声,杨卓奇与他的7名组员已推着探伤小车走上冰冷的钢轨;中午,在线路旁吃点干粮、喝口冷水后,继续工作至傍晚才进入工区休息。这就是在东秦岭深处宁西线的钢轨探伤工普通的一天。

  由于受列车的碾压和金属热胀冷缩的变化,钢轨经常会产生一些病害,甚至发生断轨。因此,探伤工要采用超声波钢轨探伤仪和手工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定期给钢轨进行“体检”。

  43岁的杨卓奇,从事钢轨探伤工已22年,身为探伤工区的工长,他每天要带领至少7名组员推行仪器步行10-12公里对钢轨进行检查。他说,山区昼夜温差较大,钢轨的内部发生裂纹或核伤的几率更大,在使用探测仪检查时对探伤工的体力、脑力及眼力都是极大考验。

  杨卓奇指着钢轨探伤仪对记者说,冬季给仪器里加水通常会导致结冰而无法正常运转,故以酒代水成为一剂“良方”,不过该仪器 “酒量”不小,12瓶“二锅头”需要一次性添加,在钢轨上推行时,为了避开来往的火车,这个重达40公斤的“家伙”每天要被探伤工上下抬起30余次。

  杨卓奇上有80岁的父母,下有读高中的女儿,妻子因事故造成8级残废,但他常年在外工作无暇顾及,每谈及此,杨卓奇称,父母、妻子、女儿是支撑他工作的动力,让家人生活得好一点,也是他较朴素的愿望。

  中午,守着铁路,冰凉的馒头和咸菜就是匆匆一餐。杨卓奇告诉记者,由于吃冷食居多且吃饭时间不规律,胃病在探伤工中成为普遍现象。

  据统计,自元月8日春运开始以来,杨卓奇所在的班组共探伤线路320公里,道岔315组,发现损伤钢轨等安全隐患25处,并及时进行处置,保证了旅客列车运行安全。

  踏遍秦岭铁路沿线每一寸土地,在车轮与铁轨的碰撞声中,钢轨探伤工就这样默默奉献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