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清醒看待重大国际议题的表象和实质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日期:2012-02-05 点击次数:156

中国网讯 几个月来,中国遭遇了历史罕见的持续低温。2月初的几天,较强冷空气将影响中国中东部地区,导致出现6~10℃降温,局地可达12~14℃,部分地区有暴风雪。内蒙古部分地区达到零下40-50度的低温!世界其他国家的专家也发现,全球遭遇了“较冷”冬季。欧洲中部和东部连日来遭受大风雪和寒流侵袭,迄今寒流已经导致欧洲国家200多人死亡。日本全国各地区近期普降大到暴雪,部分地区积雪厚度超过2米,已有50人死于暴雪。类似的低温和极端天气从2008年至今,中国和世界已经遭遇多次。

人们开始认为气候周期有其自身规律,不免质疑近年来流行的“气候变暖论、气候变化论”议题,其中或存在不确定性、不科学性。从近年来的发展事实看,应该允许对类似议题的质疑和议论,应当看到类似议题却有讨论的空间和必要。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社会炒作和推崇了几个神话性的话题,这些话题破灭之前在国内外有一大批专家进行辩护和维护,通过媒体评论、翻译和编写书籍等形式高调吹捧和炒作,使这些话题显得天衣无缝、不容置疑,看起来就是公理。这些设置的鲜明议题如下:

第一,新保守主义强势论——美国新保守主义咄咄逼人、力量强大、思维缜密,将横行无忌、称霸世界,世界其他国家要做好被引导、被领导的准备。第二,石油峰值论和石油枯竭论——世界石油储量有限,石油产出的较高峰值已经过去,石油接近枯竭的年限即将到来,国际油价再也不会低于100美元每桶。第三,华尔街金融神话论——华尔街的金融衍生模式具有无穷生命力,具有世界性的推广价值,是新时期推进国家发展的强大途径和手段,值得学习、推广。第四,与金融神话相关的是美国房地产神话不灭论——认为美国的房地产经济长盛不衰,可以用金融神话并行不悖并相互鼓励,共同推动美国经济金融大业的发展。

事实上,在过去不到10年的时间内,这些原本经不起推敲的、充满泡沫和谎言的炒作性话题已经不攻自破了,暴露出其假命题的原形。美国在政治安全战略领域的新保守主义大潮退去,在中东留下不少烂摊子。国际石油价格从2008年底回归到30-40美元每桶,即便在美元大幅贬值的背景下,迄今不过在80美元每桶上下徘徊,而且人们发现世界石油的后备储量依然是丰富的,石油开采期限依然很长,并不存在已经过去的所谓“石油开发峰值”。2008年10月份起横扫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国际金融危机正是发端于所谓金融衍生神话的美国华尔街,伴随巨大金融泡沫破灭的,还有美国的所谓房地产神话和泡沫。

大潮退去之后,人们发现这些话题和言论背后,有许多巨大的推手和势力在操纵。通过国内外大量所谓专家、学者、媒体人等吹鼓手的操作和渲染,为一些国家和一些势力谋取经济、金融和安全利益。俗话说谎言重复一千遍也成了“真理”,这些被操纵的话题和论调的确迷惑并欺骗了世界许多国家的许多受众。而西方国家的一些金融、石油大亨和寡头,通过在国内的商界、学界和政界的吹鼓手,已经从广大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等发展中大国攫取了巨大利益。对石油进口存在巨大需求的一些大国,仅2008年中期从120多美元每桶的高价位,恐慌性地大量进口石油并囤积一项,就蒙受了巨额损失。

因此可以发现,类似话题背后充满着很多陷阱,一味盲从这些话题并随之起舞,乃至在国家经济、金融和安全决策时将其列为重大参考依据,而不是质疑这些话题的真伪,不能不给国家经济、金融和军事安全带来严重的巨大损失。这些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而几年来,世界仍在炒作的一个热点话题是全球气候变暖。的确,人类活动可能在一定程度内影响气候,借气候变化问题提高人们对环境的珍视和爱惜意识,提高人们节约资源、降低能耗、保护环境的忧患意识,这无疑是具有巨大积极意义的。从这个角度看,借用一下“气候变暖和气候变化”议题提高发展质量、提高环保和节能意识,是有益于各国发展的。

但如果非要说气候变暖问题是个不可逆转的重大问题,发展中大国必须承担巨大的减排义务并且不能模仿发达国家的既往发展模式。这样的说法就值得高度怀疑了。人们不能不怀疑发达国家提出和设置“从气候变暖到气候变化”的论调并在全世界鼓噪的动机是什么?当初提出这些论调的所谓英国三流大学的科学家到底有什么依据?那些依据经历了全世界哪些公认权威机构的哪些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鉴定?恐怕许多数据和材料是说不清的。

而近几年来的气候现状和发展轨迹一再证明:全球气候变暖不是事实!反而是全球可能趋于变冷,而且正在进入一个所谓的小冰河期。由于这些事实的存在,人们注意到来自的论调已经从“气候变暖”转而议论“气候变化”,这种机会主义转变应当引起人们的警觉。在金融危机大潮面前,西方国家媒体近年来对所谓气候变化问题的兴趣已经大不如前,也从侧面说明这个问题或许原本就没有那么迫切,原本就理应值得怀疑。人们注意到,即便面对这样的气候变冷现实,还是有人非要将其归结为“极端严寒的天气正是全球气候变暖所导致的”,这不免有些偏执性可笑了。

很多重大命题,必须从自身国家利益和现实出发,理性看待、辩证看待、清醒看待,多问几个为什么。必须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必须辨别出真正的是与非。而一味渲染和盲从,不仅将失去自己的主见和判断,更为严重的是可能被错误判断和结论所牵制、所误导,较终误导国家决策层面不敢及时、及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或者做出了错误判断和决策。后果无疑是严重的。类似教训当为媒体、学者、商界乃至政界人士时刻所诫,看清和拒绝“圈套”与“忽悠”。(齐云飞 北京国际问题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