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新股定价监管关键是走出“伪市场化”迷思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南都社论
作者:
日期:2012-02-05
点击次数:170
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日前表示,针对近期市场反映的个别新股定价过高的情况,证监会正在研究一项促进新股发行合理定价的措施,加强新股定价监管。这是我国资本市场在2009年年中重启新股发行后,证监会第一次就新股发行定价向市场作出正面回应,表明市场监管部门终于开始注意到了目前新股发行定价中的混乱现象,并准备采取措施加强监管。
A股市场在这几年的表现,公众反映强烈,尤其是新股发行价普遍畸高,与此相对照的是股票交易市场低迷不堪,投资者损失惨重。本来,股票的发行和交易两个市场是互为依存的,较近几年国际上一些主要的股票市场表现虽好于A股,但总体上看也是相对低迷,相应的是它们的股票发行也很冷落。而A股市场却打破了这个市场的基本规律,它所造成的结局是,有幸挤过权力通道进入发行市场的企业,普遍因为高定价发行而囤积了大量难以消化的超募资金,一些在股票发行之前通过各种关系而先期潜入的特殊人物“一夜之间”跻身富豪排行榜,而那些只能在交易市场上苦苦挣扎的投资者却不得不为此而向其贡献用血汗凝成的真金白银。
投资者对已经沦落为“圈钱市场”的股票发行早已意见冲天,呼吁证监会正视这一问题,改革新股发行制度。但是,长期以来,这种呼声一直得不到回应。有一种意见认为,新股发行正在向“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新股发行定什么价,只能由市场说了算,管理部门没有必要干涉。但是,这忽略了一个基本的事实,目前的新股发行依然必须接受审核,这种制度设计决定了一个企业在其进入市场的那一刻就不是“市场化”的产物。而企业在发行定价上也就等于得到了权力的“背书”,可以肆无忌惮地向市场展开掠夺。显而易见,目前的新股定价已经对市场形成高度扭曲,如果硬要给它贴上“市场化”的标签,那它只能是一种“伪市场化”。大量新股上市即告跌破发行定价,也宣告了这种一厢情愿的“市场化”的破产。
现在,证监会终于决定加强对新股定价的监管,期望以此来改变新股定价过高的现状。但是,目前这种监管的手段仍然过于温和,难以触动当下新股发行的要害。证监会准备委托第三方机构来发布已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但是,这个平均市盈率天天在市场上出现,并不是神秘的东西,任何一个投资者都可计算出来,又有多大必要专门委托一个机构来发布呢?更重要的是,平均市盈率是否具有对新股发行定价的约束力?比如规定新股发行定价的市盈率不得超过已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从证监会发言人发表的谈话来看,我们看不到这样的意思。但是,一个不具备约束力的平均市盈率,对于新股发行公司是根本没有什么用的,那些公司依旧可以借着“市场化”的名义任意提高发行价,将大量远超其实际需求的资金圈走。
新股发行定价的“伪市场化”,已经在A股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危害。对于监管部门而言,要加强对新股发行定价的监管,关键在于打破“伪市场化”的迷思,切实履行起对新股发行定价的监管。现在,企业发行新股时都在招股书中列明了筹集资金的投资项目,这是向市场作出的法律承诺,新股发行定价完全应该以此为主要依据,而它们通过任意定价可以坐拥大量超募资金,实际上使招股书中列出的投资项目形同儿戏。这种状况如果毫无改变地继续下去,那么,新股发行就只能继续在少数人掠夺多数人财富的怪圈里打转,A股市场只可能对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形成负面作用。
从根本上说,中国资本市场必须走上“市场化”的道路,但是这种“市场化”不应该是在行政权力支配下的“市场化”。A股市场要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较需要做的是放弃目前实行的行政审核制,让企业在没有了权力“背书”的作用下直面市场,投资者不再是被动接受定价的角色,而是有了多样的选择权,这样一来,新股发行公司任意提高发行定价也就失去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