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牌一挂,就算完事?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5 点击次数:154

前段时间,在《南方周末》一篇报道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张颇有意思的照片:北京的某显著建筑物上悬挂有一硕大的红色“横幅”,其上用楷体美学字号写“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几个大字;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烘托这颇具气势的“横幅”的背景竟然是北京城里“糟糕透顶的空气”。在阴霾笼罩的天气里,这条“横幅”显得如此刺眼。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疑是一条积极的经济措施,将其宣之于众,并无坏处。可是问题是:为何此时积极的口号竟微妙地成为了某种反讽的形象与基调?我想这里似乎涉及到了某种暧昧的“标语文化”,值得我们反复考察。

鲁迅先生百年前就曾发出这样的诘问:中国人的自信哪里去了?此问题一直萦绕于中国历史之中,成为了困扰许多国人的百年难题,一直悬而未解,以致让许多期待“大国崛起”的“爱国人士”大失所望。其实,我们可以转变宏观的思考方式,把目光停留在身边随处可见的“横幅”上,庶几可以窥见国人饱满的“自信心”。

试举几例。当你行至街头,见“复兴民族文化”之标语,你还会觉得我们文化没力量?还敢说中国“软实力”不强?或者,你走到某某“拆迁办”,见“为人民服务”之标语,你还会有“悍吏来吾乡”、“叫嚣乎东西”之感慨吗?还敢说官老爷们没“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吗?抑或,你走进一所大学校园里,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之标语,你还会觉得中国教育体制不够“完美”吗?再如,你走进乡村,见“珍惜民主权利,投上珍贵一票”之标语,你还会蠢到认为中国人的权利意识不够强烈?鲁迅曾痛斥国人“招牌一挂,就算完事”的劣根性,于今想来,倒也不无道理。几幅标语,加之权力自信的笑容,足堪成为这个民族独特的文化景观。

我们拉出一幅幅标语,无非是想证明这个民族的自信与这个社会的公信力,可是:当一个民族穷到只有靠几句简单的口号维持其疲惫的“自信”,那该是如何的悲哀!很少有哪个民族能像中国一样对“标语”如此迷恋,但与此同时,却习惯将标语中所昭示的理念付诸阙如。口号与实践的落差,足以衬托出“标语文化”的苍白与无力。我真的很困惑,那些办公室里的官员们真的就没事可干?与其整天把时间浪费在“标语”的推广计划中,不如停下脚步,好好想想一些更为切实的问题:今天,还有多少孩子没办法上学?今天,拆迁听证会有没有务实地实行?今天,还有多少上访者没有接待?今天,还有多少重污染工厂没有被取缔?

还是龙应台说得好:人瘦并不可耻,可耻的是把自己的脸打肿了来冒充胖子。

太多的标语,遮住了提供这个社会无限民主、平等、自由讯息的阳光;太多盲目的自信,阻碍了这个民族向开放社会迈进的步伐;太多的“好大喜功”让公民意识的觉醒、现代精神的介入变得困难。民众对于一个政府的评价,不是靠几句“相信政府、相信未来”的标语就一次性完成的;这种评价在乎的是政府在解决民生问题上所表现的姿态——积极,但不居高临下;务实,但不好搞“形象工程”。

波普尔说:个人的尊严只有在自由批评的氛围中才能体现。我真心地希望,更多的公权力能够觉醒,摒除“做戏”的陋习,营造更为宽容的言说空间;从而在国民有意识的监督中,构造出更为透明的、人道的社会和国度。准此,公民社会才有希望,新新中国才会成为可能。

[作者:刘世凯]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