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养”“穷养”都要适可而止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5 点击次数:162

“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对于坊间流传的这样一种育儿理念,“80后”父亲万先生算是做到了极致。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7天长假,他给女儿买名牌服装、买ipad2,带着妻女赴海南旅游,7天下来,万先生花掉了3万元的年终奖,但他认为很值得,用他的话说,“女儿一定要富养,全部给她较好的”。(2月3日《武汉晨报》)

这让笔者想起了前不久在网上看到的一个题为《爸爸,我想要一部诺基亚5230》的帖子,内容大致是一个收入不错的家庭的儿子念高中了,想将黑白屏手机换成一部售价800多元的诺基亚5230,却遭到父亲的严厉拒绝和斥责。儿子便在帖子中大吐苦水,将一件外衣穿5年、过年的新衣居然是冬季校服等事一一道出,引来不少“同病相连”者回帖唏嘘。

这两个事件形成的鲜明对比,读来都不免令人忧虑。在很多中国家长的共识里,穷养儿子,让他们在艰苦的生活环境里长大,是为了使儿子们成年后能够拥有坚韧的品格,能够有担当,自立自强;而富养女儿,提供给女儿优渥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为了培养女儿们的品味,让女儿在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成年后对异性的“爱”才能有抵抗力,经得起物质的诱惑。

不过,凡事都讲究有“度”。万先生可能是想让孩子从小培养名牌意识,所以女儿小小年纪就名牌加身,玩起了ipad2,但是,万先生也许忽略了,“名牌意识”也许会在还不懂事的女儿心里畸变为“名牌攀比”。甘地曾说:“地球所提供的足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满每个人的欲望。”当女儿进入小学、中学,面对其他孩子更高级的玩具、衣物,同样会产生心理落差,物质永远在不断进步、更新、淘汰,万先生是永远“喂不饱”女儿的。

而那位想要诺基亚5230的儿子,长时间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意见得不到尊重,容易对事物失望;也会在“别人都有,我为什么没有”的不公平感中渐生自卑感,从而胆小、畏缩、孤立,就像那位儿子在帖子里说的那样:“谁愿意和一个成天穿着校服,理着寸头,还被父亲追到学校打的人做朋友?”家长们对儿子的过分穷养,也许会培养出来一个表面上听话、懂事、学习成绩好的乖乖仔,但是“穷”了物质的同时,也可能“穷”了孩子的人格和内心。

另外,家长对“穷养”和“富养”的理解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无论在物质上是“穷”还是“富”,精神上的“养”是绝对不能“穷”的。层出不穷的“拜金男”、“炫富女”是在警示我们,无论是怎样的育儿经,其根本目的都是让家长能够教育出品德优秀的孩子,家长切莫过分关注给孩子的物质条件而忽视了给孩子创造精神家园。

[作者:黄倩茜]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