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是否经济标兵?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2-04
点击次数:150
【财新网】(特派伦敦记者 张翃)“突然间整个欧洲都在讲德语。”去年11月德国执政党基督教民主联盟(CDU)的资深党员、任议会保守党团领导人的考德尔(Volker Kauder)在该党年会上的这句话,或许听起来有一些自傲,但也无可厚非。毕竟,在欧债危机风雨飘摇的背景下,德国以其稳健的财政状况作为欧元区稳定之锚,拥有强劲的工业产出和低失业率,值得欣慰。
但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University of Würzburg)教授博芬格( Peter Bofinger)看来,德国没有资格“教训”其他欧洲国家。
近日在伦敦经济学院的一个讲座上,博芬格就告诉大家,德国的经常账户盈余、高就业率等看来光鲜亮丽的表现,并不使德国成为整个欧元区的“标兵”,德国对严格财政纪律的强调也过于偏执。
博芬格是为德国政府提供顾问意见的“经济专家理事会”五名成员之一,这五位成员也被称作“经济贤达”。但博芬格是其中惟一的一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反对将财政紧缩作为欧债危机的解决方案,主张引入较低工资。
为什么不能指望所有国家都向德国学习?博芬格解释,道理很简单,首先是因为不可能所有国家同时都像德国那样实现经常账户的盈余。
世界经济的经常账户是个不可避免的“零和游戏”,一国的盈余必然反映为其他国家的赤字。德国能够多年实现经常账户盈余,有赖于其他国家对德国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而德国本身的内需自2000年以来就几乎没有增长。
“德国人就是认识不到这点。”博芬格认为,许多德国人认为本国为稳定欧债危机做出了巨大贡献,却不知道本国的经济活力有赖于其他国家。
“工作我们来做,‘丑事’留给别人。”博芬格对德国人指责希腊等国家的人光消费、不干活颇感不平。
第二个博芬格认为其他国家不该跟德国学习的地方是,尽管经济保持了较稳定增长,但工资水平却被认为压低。
他将德国与美国作比较。本世纪来,两国的经济增速颇为接近,但德国的单位劳动成本增长却显著落后于美国。
“如果我们的经济这么强大,为什么我们的工资不能跟着涨呢?”他反问。
他认为,德国对于失去经济竞争力过于紧张,担心加入欧盟统一市场的东欧国家会用更低的工资水平夺走德国的竞争力,因此才人为压低了工资水平。而这,博芬格说,说明了德国人对于市场经济的分工原则和市场一体化的经济原理缺乏理解。
不仅如此,德国人为压低工资水平还产生了通缩效应,使得欧洲央行不敢及时提高利率,这也要为欧元区其他国家吹起的资产泡沫负部分责任。
第三,德国对于财政赤字和债务“闸门”的迷信,也很可能给这场危机下错了药。
博芬格认为,欧洲现在有必要为未来投资——老化的基础设施、变革性的新能源、为人口老龄化做准备的生物医药技术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但在德国的坚持下,欧元区将戴上公共债务和赤字的“紧箍咒”。“如果能够为子孙后代造福,为什么不能借未来的钱投资到现在呢?”
尽管博芬格远不如开头那位议员对本国经济感到骄傲,但他也认为,德国经济模式中有值得世界借鉴之处。
首先是所谓的“Mittelstand”,也就是德国典型的专业化中型企业模式。这样的企业规模适中,专注于一个细分市场占据世界领先优势,往往是家族企业,有长期的战略思维和稳定的商业模式,而不用像许多大型上市企业一样花许多精力去讨好投资者。
另一个曾经广受诟病,但今天看来却是德国“法宝”的,是中小型金融机构。德国有大量的储蓄银行、合作社银行等,超大规模的金融机构的比重较低。几年前,许多人还认为德国有必要整合金融体系,以实现规模效应。但金融危机以来,德国这种信贷机构数量较多、信贷融资渠道更广的金融格局,证明更能适应众多中小企业的信贷需要。
无论德国经济模式是优点多还是缺点多,博芬格认为,“德国政治家对其他国家人民的感情不够敏感。”开头那位议员的言论是一例,近来德国要求指派欧盟委员控制希腊的财政政策,又是一例。
博芬格的这些担心不是多余。在讲座现场,就有一名学生提问“如何看待现在欧洲其他国家兴起的反对德国的情绪?”更有听众将今日德国相对欧洲其他国家的权力优势与1930年代对比。
在德国主张的“财政契约”得到欧盟25国签署参与,看似德国在欧洲政治经济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之时,德国应该感到背后的一丝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