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
作者:吕静
日期:2012-02-04
点击次数:144
2011年初,RIM市值超过300亿美元,如今仅剩70亿美元,短短一年时间跌幅超过75%。现市值与其较鼎盛时期的800亿美元相比不到1/10。“RIM一直不改变的原因是,害怕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会影响到本身稳定的客户源和产品定位。”
RIM的2011年是黑色的。产品遇冷、信任危机、被收购传言四散,任何一个负面因素都足以让素日以稳健著称的RIM坠落谷底。“变还是不变”,RIM恐怕得在“振兴计划”实施前,先尽快解决好这个内部矛盾
2012年, RIM公司,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生产黑莓(BlackBerry)手机的加拿大制造商开始实施第一轮拯救行动——更换CEO。
2012年1月22日,在多位股东压力下,RIM撤掉公司的创始人、联席CEO吉姆·巴尔西利和迈克·拉扎里迪斯,任命COO托斯腾·海因斯继任。
这是公司较常见的危机应对方法。令人意外的是,临危受命的继任者并未给予高调的信心恢复宣讲。“我不认为有必要进行大规模改革。”海因斯在第一次电话会议上如是说,此言立刻遭到股东反对,RIM股价跌幅超过8%。
安全战略的困惑
从2012年1月22日上任至今,海因斯只做了一件事:分析公司现状,将各种企业策略进行权衡,并设法推动公司走出低迷。
如此大的工作量当然不可能在一周内完成,海因斯给出的较终方案也并未给外界惊喜:“竞争对手产品出现安全问题,RIM就有机会东山再起”。“把自己崛起的机会寄托在对手犯错的基础上”,业界开始质疑海因斯的实际能力。
其实,海因斯的想法也不无道理,RIM在市场上一直以“安全卫士”的形象著称,如今利用强势项目进行回归显然更有把握。当初,正是旗下产品黑莓手机在“9·11”事件中及时传递灾难现场而令其品牌名声大振,甚至连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当选后也千辛万苦地想把黑莓带入白宫。
这完全归功于RIM较初的用户定位,仅为政府和企业用户提供拥有独特加密技术的硬件产品。使用黑莓设备发送的信息离开手机时都经过了堪比北约级别的安全性加密,传输中通过制造商RIM公司自建的网络,随后数据才抵达当地的无线基站。传输过程中即便一段数据被拦截,也无法解密。黑莓丢失时,RIM能够远程控制删除信息并使手机不能使用。
“安全至上”成为RIM的代名词,事实证明,一招鲜的方法让这家加拿大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和利润在短时间内达到了顶峰。
物极必反。在乔布斯为了如何缩小一毫米的产品直径而绞尽脑汁时,RIM的工程师们却因为考虑如何保护安全软件,而忽略了赢得市场的法宝——创新。RIM前联席CEO拉扎里迪斯曾反复发表这样的言论:“黑莓智能手机绝不会增加MP3和照相功能,因为公司的主要客户是美国政府和企业。”
倔强而骄傲的RIM无法阻止多变消费者的“背叛”。自2005年开始,RIM开始失去自己的一些主要客户。直到2008年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RIM的操作系统又因为“安全”带来的封闭性,导致RIM在应用软件开发领域缺乏吸引力,一些软件开发商纷纷开始撤离。
易观国际分析师郭洋认为,RIM一直不改变的原因是,害怕创新带来的不确定会影响到本身稳定的客户源和产品定位。
事与愿违。2011年10月11日,RIM发生宕机事故,由于主服务器故障,欧洲、中东和非洲的4000万黑莓用户突然无法使用邮件和其他互联网服务。值得注意的是,RIM的市场卖点正是处理邮件的安全和便利,这绝对是场致命打击。
产品的双重失误
弗雷斯特研究公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中,RIM占有42%的市场份额,苹果和安卓操作系统则占有48%的市场份额。但大多数用户使用RIM的原因仅是其拥有电子邮件功能设定的原因。但在各厂商技术差距没有明显区分的时代,用户的使用惯性终究抵挡不住行业巨头的侵略和市场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