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改革快马加鞭 一二级市场割裂有望改善
来源:金融投资报
作者:金融投资报
日期:2012-02-04
点击次数:134
本报记者 杨成万 靖曦 林珂
日前,证监会首次公布了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IPO的十大发审流程,同时公布了515家等待过会企业名单。此外,根据证监会新规,自2月1日起发行人将预先披露时间从此前的发审会召开前5天,提前至发审会之前1个月左右,证监会将每周更新一次申报企业情况。对此接受《金融投资报》记者采访的有关专家认为,新规旨在提高新股发行的透明度和加大各方监督力量,将对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面 影响一、二级市场 优“源”方能净“流”
此次证监会连续发布的诸多IPO新规,让市场看到了新股IPO将逐渐去除各种诟病的希望,进而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形成更加规范和合理的市场秩序,从而解决困扰A股许久的“新股发行”顽症。
抑制新股炒作之风
证监会将IPO发审工作分为受理、见面会、问核、反馈会、预先披露、初审会、发审会、封卷、会后事项、核准发行十大流程。
对于上述新规,英大证券研究所所长李大霄认为,证监会第一次公开首发全过程,表明工作趋于透明化。按照新的规定,参与发行审核的人数也将增加,这有利于听取不同意见,做到公开、公平和公正,避免个人决断。证监会集体审核时间的延长,则利于提高审核质量,严把审核关,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发行人信息资料提前披露,有利于增加投资者、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对IPO企业的监督时间和机会。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说,“从证监会公布的拟上市企业看,目前有515家企业在排队候审,可以使投资者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从中挑选自己中意的股票进行投资。”
对于“发行人将预先披露信息时间从此前的发审会召开前5天,提前至发审会之前1个月左右”的新规,董登新认为,从理论上讲,发行人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的时间延长后,公司“带病上市”的概率就会下降,使那些企图蒙混过关者望而却步。
“因为在新规实施后首次进行的披露,是一次集中性的披露,因此一次性公布了515家待审上市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但今后每次披露的数量就没有这么多了,但它与新股发行的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李大霄说。
浙商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詹诗华说,过去是公司即将“过会”的前5天才披露拟上市公司的信息和资料,投资者和社会各方根本来不及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现在将披露时间提前,因为事先知道新公司的情况,以便对其给予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不致于过份高估或者低估。
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董登新说,一级市场是“源”,二级市场是“流”,“源”决定“流”,要使“流”能够干净,首先必须使“源”干净。而新规实施的较终目的就是要净化“源”即上市公司自身,使其具有真正的投资价值,因此,新规实施后对一级市场的影响也很大。
“上市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在成熟市场,许多企业不肯轻易上市,是否上市是一项十分谨慎的决策。”董登新进一步分析说,公司上市就会变成公众公司,它首当其冲面对的是短期增长压力。因为人们对上市公司尤其是高成长型企业上市都有较高的成长预期。当上市公司的资本金猛然增加数倍后,如何在短期内产生巨大效益,并回馈投资者,这是有相当难度和压力的。
其次,上市公司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直接挑战着商业秘密的极限,这是对上市公司竞争力的巨大挑战。因为信息披露制度要求上市公司必须做到财务透明,重大事项公开披露,而且任何信息披露必须及时、准确、公开,定期财务报告必须经过严格的外部审计,这便是上市公司对公众股东和投资者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再次,上市公司作为优秀企业的代表,是社会楷模,它应该比一般企业做得更好,更应该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作为公众公司,它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以及自身社会形象的定位具有“放大”效应,公众公司可能随时要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挑刺”般眼光的审视与指责,因此,它必须做得比一般企业好,尤其是股东不能犯太多的过错。
较后,公司上市意味着股权被稀释,经营战略可能被更多人控制或改变,甚至控股权直接遭到易主威胁,尤其是过去独享的利润将被极大地“摊薄”。这些对于一家经营十分优秀的家族企业或私营企业来说,都是一种“难舍”的情结,这类企业往往对上市十分保守、谨慎。
“但目前我国,财务越是糟糕的企业,上市动机越强烈。当然,这类企业造假上市的冲动也可能会越强烈。”董登新说,这就要求监管机构有着“火眼金睛”一样的发审制度来识别、筛选。所以,证监会推出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IPO的十大发审流程十分必要。
“对一级市场又将产生一定的正面影响,由于从新股发行信息披露到发行上市的间隔时间延长了,上市公司存在的瑕疵会充分地暴露出来,大家对其股票究竟值多少钱会心中有数,这样给出的价格将趋于合理。”孙飞说,从这个角度上讲,有利于抑制新股发行的“三高”(即高发行价、高市盈率和高比例超募)现象。
询价机制还有待完善
李大霄说,要减少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较重要的还是在询价环节上“做文章”,如建立其制约机制,加大对询价机构的问责,让其承担相应的风险和责任。
孙飞向记者表示,未来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应该与国际“接轨”,弱化行政审批,改目前的“核准制”为“注册制”,让中介机构承担更大的责任,由投资者自己来判断投资价值,可以“用脚投票”。
不过,董登新对此另有看法。他说,在当今中国,几乎所有企业都是十分羡慕上市的,并认为上市是一种荣耀,几乎没有不想上市的企业。中国企业上市大多不考虑“后果”这也是中国股市在IPO发审环节仍不具备实行“注册制”的基本条件。“核准制”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合适的发审制度。
“抑制新股发行的“三高”现象,需要多种配套措施,其中退市制度应该严格,同时,可以考虑改革新股发行的竞价方式,对询价机构的违规行为严格问责,不能让其得到好处。
詹诗华说,下一步新股发行改革方向,肯定是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至于具体措施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循序渐进地推进。如证监会提出条件成熟时,预披露时间将可能继续提前,争取实现发行人一上报材料就进行预披露,这就是循序渐进地朝着市场化方向迈进的具体行动。“西方国家的证券市场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证券市场仅仅只有20年的历史,还处于‘幼儿院’时期,不能和人家相提并论。”
线 阳光下IPO成重点 三高成首要打击对象
证监会的这一系列有关新股IPO的举措不仅在宏观上会产生重大影响,有望带动新股IPO的合理化和规范化,具体而言,以前新股IPO中的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会一一慢慢化解。那么,这些举措将会使哪些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和完善呢?
市场监督力量将强化
中信建投分析师潘成在谈到IPO公开IPO审核流程时告诉记者:“这个消息是一个利好消息。之前由于证监会发审委在IPO审核时,对拟上市公司审核的票决功效和媒体质疑一般没有详细阐释性的披露,发审会内部集会会议资料及委员接头内容外部也无从知晓,这无形中就造成了几个发审委员就可以抉择一家企业可否上市的现象。”
潘成认为,现在IPO审核透明化之后,新股排队上市前就有长达一个月的预披露期,会计师、对上市公司有研究的人士更可以仔细研究报表中存在的瑕疵,舆论监督由此得到加强。之前为什么有很多公司上市不到一年业绩就出现快速下降,就是因为从递交申报材料到成功上市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媒体舆论甚至还来不及关注,公司就已经上市了。现在舆论监督时间延长,可以挖掘的细节就更多。”
他还向记者讲诉了一个小故事:“内蒙古永业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喻越在谈及其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感觉时曾感慨地说,纳斯达克上市的透明化很强,在纳斯达克上市申请只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任何审批没有跟他们见过面,这可以使我们把更多的精神投入到业务上。这恰恰与国内巨大耗时的IPO审核形成鲜明对比。尽量中美国情及成本市场的成熟度存在差异,但透明化、公开化的操作方式无疑是成熟资本市场应该具备的品质。之前我们可以把创业板的首次阳光化作业视为一种积极的尝试,那这次的公开IPO审核过程就标志着新股改革序幕的拉开。”
申银万国证券分析师钱红兵则认为,虽然这次公布了500多家排队企业,但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会在2012年上市。据某投行内部统计,2009年至2010年,在审企业数量均维持在400家左右的量级。2011年以来,包括创业板在内,一直维持在在审合计500家以上的数量。如果算上被否的公司,那么2012年新上市公司大概维持在200家-300家之间。
此外他认为,阳光化的作业对于维护市场信心是有好处的。没有IPO审核进程中发审委票决环节的阳光化,其他环节,如招股说明书预披露、接管举报、问题反馈、实时发布IPO被否原因等环节再透明,也很难让公众在问题IPO公司呈现时,相关发审委员不会以权谋私。
作为证监会发审权力的焦点浮现,这个阶段权力行使的透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审核尺度统一化对相关上市公司的行为将发生深远影响。一旦发审委IPO票决阳光化,此后拟上市公司在抉择IPO时,就会更多地从自身做起,优先强化“内功”,而不是冀图在发审公关或资料点缀上蒙混过关。
新股三高得到缓解
IPO审核过程透明化的另外一点好处是可以加强行业间的互相监督,提高上市公司竞争力。国金证券分析师李玲告诉记者:“从2009年到2010年很长一段时间内,IPO新股上市都保持着很高的发行市盈率,甚至还出现过股价上百,市盈率上百的‘双百’情况,这不仅抬高了市场的平均估值,也为后来的新股做出了不好的榜样,造成很长时间内新股估值你追我赶,没有较高,只有更高!而当市场进入漫长的调整期时,这些严重透支未来数年业绩的新股、次新股首当其冲成为资金抛弃的对象。”
李玲表示,IPO审核过程透明化,可以让同行业、同类型之间的公司有了更多的比较,也会减少上市公司和某些利益机构联合哄抬发行价的情况,估值和发行价格的合理也将减少上市公司超募巨大,避免拿着投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