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幼兵是“背背佳”未上市前的试用者?
来源:红网
作者:
日期:2012-02-04
点击次数:148
日前,一篇质疑韩寒《三重门》背后有团伙抄袭的帖子在网上受到热议,再一次把较近备受关注的韩寒推到了风口浪尖上。2月2日记者找到了这篇帖子的作者赵幼兵,赵幼兵告诉记者,此次发帖质疑韩寒是为了呼吁文坛改革,抵制抄袭。(2月2日《中国新闻网》)
在方韩之争从“斗嘴”走向“斗法”的关键时刻,成都机车厂60岁的下岗工人赵幼兵站了出来。赵幼兵向记者说道,几年前她在街上遇到了自己的同事,同事曾告诉她有一位17岁的小孩抄袭了她的作品。而同事口中的“抄袭者”正是凭借《三重门》成为文坛新星的韩寒。
此事如果属实,无疑是解决方寒之争的有力证据。尽管“代笔”变成了“抄袭”,但对一个作家来说,同样是致命的打击。可惜的是,60岁的下岗工人赵幼兵的出场,显得过于直奔主题,一部还没有在任何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过的作品,怎么会被人抄袭?
60岁的赵幼兵是成都机车厂的一名下岗工人,20年前她写了一部叫《家有贵子》的小说,她曾将小说手稿给工厂里的同事广泛传阅。赵幼兵表示,她还曾向上海文艺出版社寄过小说原稿,上海文艺出版社并没有发表我的这部小说,也没有退还小说原稿。
其中的关键词是“传阅”和“并没有发表”,“传阅”不同于印发,原稿不会流失(当然,若要用穿越性思维,也有可能有人偷偷拿去复印了),但如果这些“工厂里的同事”有这样的投机意识,至少现在个个都是暴发户了;“并没有发表”更说明了抄袭者不可能得到这个“母本”,要么所谓韩寒背后的团队包括了上海文艺出版社。那么,首先应该受到追究的应该是上海文艺出版社。这样,韩寒只是一起文坛丑闻中的小角色。方舟子也可以放弃对韩寒作品有没有代笔的追究,转向更大目标的文坛腐败了。
然而,借用方舟子质疑韩寒的“科学手段”,对赵幼兵的小说《家有贵子》就新闻中贴出的原稿影印件的内容进行分析,很短的篇幅里就有一个很大的漏洞。赵幼兵的《家有贵子》手稿中有这样一句话:“背上勒着‘英姿带’、‘背背佳’”。这是赵幼兵20年前她写下的小说情节。笔者百度了“背背佳”官方网站,发现“背背佳(babaka)诞生于1997年”。1997年诞生的“背背佳”,出现在赵幼兵1992年的作品里,让“原稿”的真实性不堪一击。而这个硬伤,大大超过了对16岁的韩寒能写出成人化作品的质疑。如果用作假的手段来打假,可能就是这场方韩之争所暴露出的所有荒谬之处的较好注脚。
纵观这场方寒之争,不难看出其中的搞恶或趟浑水。如果站在相信方舟子对韩寒的质疑是出于学术诚信的立场上,那么,这个过程中的某些观点表述已经超出了正常的质疑范畴,其中不乏恶意的攻击和谩骂——当然,这是指争论的双方。但在这个时候突然出现一个下岗工人赵幼兵,一个患上癌症后在家休养的退休工人,给人以与世无争的印象,以此否定借此炒作的可能。正是这种角色定位上的“完美”,才使笔者感到其中的矛盾。一个“在得知有人抄袭自己的作品后,她没有愤怒,也并没有去考证”的宽容之人,怎么会突然想起“呼吁大家制止文坛抄袭现象”?按方舟子的推理逻辑,其背后也应该有一支团队。这当然也属于质疑。
说实话,看到这样的“新闻”,笔者心里很乱。很希望有病在身的赵幼兵是“背背佳”还未上市前的产品试用者——因为,我真的不想看到,一个60岁的有病在身的下岗工人,成为方寒之争的牺牲品。就如不忍心看到一个被称作“意见领袖”的公民韩寒倒在这场已经变为口水战的“方韩之争”中一样。
[编辑:王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