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羞涩的诗人离开了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2-03 点击次数:146

申博尔斯卡
夏目|文

  2月1日晚,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波兰诗人维斯瓦娃·申博尔斯卡(Wislawa Szymborska)于克拉科夫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据路透社援引其助手茹辛涅克(Michal Rusinek)的说法,申博尔斯卡女士于睡梦中安然去世。另据《纽约时报》援引纽约“波兰文化学院”(The Polish Cultural Institute)负责人戈德法布(David A. Goldfarb)提供的消息,肺癌是诗人去世的原因。此前,2011年11月,她接受了一次重大手术。

  申博尔斯卡于1923年7月2日出生于波兹南附近的小镇库尔尼克(Kórnik),1931年随家人迁往克拉科夫,并终身定居于此。纳粹占领期间,她冒着极大风险入读秘密成立的学校。1945年,她进入克拉科夫亚捷隆大学(Jagiellonian University,又译雅盖隆大学)波兰语与波兰文学专业学习,后转入社会学系。在大学里,她认识了198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米沃什,并受到了米氏的影响。1948年,她因生活拮据而肄业,开始了文学杂志编辑的生涯,长期服务于《文化生活》(Literary Life)杂志。

  早在4岁时,她就写出了人生第一首诗。1945年3月,她第一次公开发表诗歌,这首叫做《寻找词汇》(Looking for a word)的诗歌刊登于克拉科夫《波兰日报》(Dziennik Polski)的副刊上。很快,1952年,他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名为《我们为何而活》(That's Why We Are Alive)。很难判断她是不是一位高产的文学家。5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她共写作诗歌350多首,著名诗作包括《呼唤叶梯》(Calling out to the Yeti,1957)、《桥上之人》(People on the Bridge,1986)和《结束与开始》(The End and the Beginning,1993)。其中200首左右通过期刊及十多部个人诗集面世。她的诗歌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若干种文字,同时她也把一些法语文学作品译为波兰语。

  不似米奇尼克、米沃什和哈维尔等波兰知识分子,申博尔斯卡刻意远离政治,一如她对公众的疏离。她也因此而受到批评。但是,对人道主义的信仰,使她没法对许多事情视而不见,以全然疏离政治。侵略波兰的希特勒被她形容成“穿着小礼袍的小家伙”,而《呼唤叶梯》中的“叶梯”——传说中生活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人,则意指希特勒的敌人斯大林。她的早期诗歌中可以看出斯大林主义美学的影响。不过,这种美学趣味,连同自己的斯大林主义信仰,很快被她一并放弃。迟至1966年,她正式退出了波兰统一工人党。

  1996年,申博尔斯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诺奖委员会给出的获奖理由是,“诗歌中的精确反讽,使历史性与生物性的背景被人类现实之碎片所反映”。诺贝尔委员会公布消息时,申博斯卡正在位于塔特拉山(Tatra Mountains)山麓的小城扎克佩(Zakopane)静休。获奖消息传来时,她正在午餐,不能被打扰。直到米沃什等好友打来电话祝贺,她才知道自己获奖。

  申博尔斯卡是第四位拿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文学家(1978年获奖的作家辛格[Isaac Bashevis Singer]是波兰出生的犹太裔美国作家,未计入波兰文学家之列),也是第三位获得此奖的女诗人。在克拉科夫市中心环境优美的公寓里,她一直过着着远离公众视野的简单生活,即使因获得诺奖举世闻名也未曾改变。她认为得奖会带来不好的变化,她的朋友甚至将这次获奖形容为“悲剧”。事实上,她就此停止了诗歌创作,几年后才逐渐恢复。米沃什邀请访美时,她回应道,“我没有防卫的技巧。我是个人化的人(private person)。较困难的事儿就是写演讲稿,我得写上一个月。我不知道到时说什么,不过我会谈谈你的。”虽然受到多次邀请,但是她终生未曾访问过美国。

  即使远离尘嚣,她还是保持了自己的朋友圈子,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情趣——鲱鱼、伏特加和布列塔尼的豆类(beans Breton style)是她的较爱。她还喜欢收集旧明信片,因为“废弃物不会矫饰,显得自己是更好的什么东西”。有趣的是,虽然是严肃的文学家,但她仍是大众文化的宠儿,一些诗歌被谱曲传唱。而且,她的诗歌《一见钟情》(Love At First Sight)更是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红》的灵感来源。

  塞尔维亚裔美国桂冠诗人查理·西米奇(Charles Simic)认为,申博尔斯卡“极为机智、诙谐和冷静。吸引我们的,乃是她宽广的兴趣、在诗歌中不同寻常地缺少自我陶醉,以及令人愉悦的悲观主义。”瓦茨拉夫·哈维尔曾称她是“如此讨人喜欢的,高雅且羞涩的女士”。她的密友杨·密支凯维茨(Jan Pieszczachowicz,波兰作家联合会克拉科夫分会主席)说,“她的诗中具有引人注目的悲伤、乡愁以及对文明和价值危机的普遍忧虑。不过,不同于其他诗人,申博尔斯卡主张,人仍然可以高贵地生活。在诗中,她谈论普通人、日常事务。跟诗人自己一样,他们独自生活。在她的诗歌里面,从未有过廉价的顾影自怜”。

  申博尔斯卡的私人生活同样简单。1948年,申博尔斯卡嫁给了诗人乌沃迪奇(Adam Wlodek)。这段婚姻并不长久,1954年两人离婚,不过保持了终生的朋友关系。后来,她与为钓鱼爱好者的作家、诗人菲利波维茨(Kornel Filipowicz)保持了非常密切的关系,不过没有结婚,也未同居。1990年年初,菲利波维茨去世,《结束与开始》即是为他而做。

  申博尔斯卡没有留下子女,也没有近亲在世。她留下的只有诗歌。她写过过一首短诗《墓志铭》,在那首诗里,自己是个“像逗点一般,旧派的人”。█

  图片:维斯瓦娃·申博尔斯卡(Jan Collsioo/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