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新邵贺入选贫困县折射政府公信力需提高

来源:正义网 作者: 日期:2012-02-03 点击次数:178

新华网湖南频道长沙2月1日电(记者 禹志明)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列入“贫困地区”后,当地一家广告公司的宣传标语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舆论一片哗然,众多网友纷纷指责当地政府以贫困为荣。新邵县立即在事后澄清,并称,这一行为属一家广告公司的企业行为。然而,争议的背后却折射出了公众对“贫困地区”此类享受特殊政策的审核机制公平、公正、公开的期待。

“贫困”帽子的含金量

“热烈祝贺新邵县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成为新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一则落款为“中共新邵县委、新邵人民政府”的LED宣传标语图片近日在网络广为传播,引发争议。不少人对新邵县纳入纳入贫困地区戴上“贫困”帽子后,使用“热烈祝贺、成功、特大喜讯、好消息”等不忧反喜的措辞广而告之,表示难以接受。

1月31日,新邵县县委宣传部部长杨小凌向记者证实,“上述宣传标语没有经过新邵县委、县政府授权发布”,是当地一家名为“金桂电子传媒服务中心”的民营企业,在没有征得县委、政府授权的情况下制作的,该企业在县扶贫办了解到了这一消息后,认为这是新邵县委、县政府为老百姓做的好事,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声音,于是制作了宣传标语。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责令公司停止宣传,金桂公司也已经做了书面道歉。

专家认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存在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悬殊的客观体现,也是国家为矫正市场配置资源的偏差、维护社会均衡发展、促进共同繁荣而进行宏观调控的必然举措。戴上“贫困”帽子,意味着国家财政在资金、政策等方面都有所倾斜,将直接给当地百姓和地方经济带来巨大的利益,在当地干部群众看来,这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大事。

2011年11月底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将邵阳市新邵县等8个县市列入国家武陵山集中连片扶贫攻坚重点县。据邵阳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这意味着,未来10年国家将会在贫困地区对交通、水利、卫生、教育、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比如,扶贫攻坚重点县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将享受到中央财政发放的中餐生活补助费,每人每天补助3元。另外,具有武陵山扶贫重点县资质的县市,每个县每年国家至少下拨5.6亿元资金用于扶贫开发。

当选是否“名副其实”

新邵县的一些干部认为,新邵并非是由富而贫,“贫困地区”的补贴、政策优惠本来就应该属于新邵。经过多年努力,领导班子抓住机遇,不懈努力争取到了这一政策, 确实是为当地造福。

新邵县地处湘中偏西衡邵干旱走廊,于1952年从原新化县和原邵阳县两个国贫县划出部分高寒山区、干旱丘陵地区组建而成。全县15个乡镇679个村(社区),总人口80.1万,是湖南省省级贫困县,也是一个革命老区县。新邵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自然环境恶劣。全县土地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2.3万亩,人均耕地0.53亩,是湖南省三个人均耕地面积较少的县之一。全县境内海拔高度在1000米以上的大山136座,石漠化现象十分严重。

恶劣的自然环境,使新邵极易发生自然灾害。全县被湖南省防汛办列入地质灾害易发村多达50个,是邵阳市有名的地质灾害重灾区。自1996年以来,每年都要发生洪涝、干旱、冰雹、泥石流等各种大小灾害。1996年至2010年,在短短14年内,全县受灾群众高达6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6.3 %;其中因灾致贫返贫36 万人,占受灾人口的52.2 %。从新邵县民政局报灾表上看到,近年来,新邵自然灾害总体呈现递增态势,具体表现出“三多”:受灾数量一年比一年多,灾害损失一年比一年多,因灾返贫人口一年比一年多。

自然灾害频发,致贫返贫现象十分严重。新华社记者调查了解,近年来新邵县大量脱贫群众因灾再次陷入贫困泥潭,不少群众贫上加贫。潭溪镇光明村,在遭受1999年特大山洪灾害前,全村贫困人口320人,占全村人口23.6 %。灾害发生后,贫困人口骤然增至530人,占全村人口的40%,成为名副其实的“赤贫村”。近年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帮扶下,该村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不少群众摆脱了贫困。但祸不单行,2009年的一场特大暴雨灾害再次把光明村推向“绝路”,大量复建的基础设施被毁,村民生活再次陷入困境。

面对外界对新邵是否“富县戴穷帽”的质疑,杨小凌告诉记者,新邵县贫困县身份的界定,申请的材料都是真实的,根据国家统计口径,将前三年的人均收入、财政收入等数据报上去后批下来的。新邵县一位机关干部则向记者表示,“新邵县是从两大贫困县新化县、邵阳县分出来组成的新县,两位大哥都是贫困县,你说弟弟怎么不是贫困县?”

专家认为争议反映公众期待

新邵县的争议引发专家关注,广州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李秋高认为,在社会上“争资金不如争项目,争项目不如争政策”的现实确实存在。如果不争取,新邵县很可能就不会进入“贫困地区”笼子,错失了发展机遇。因此,网友认为新邵县“贫困地区”的帽子在一定程度上是“争”来的。

记者在新邵县政府网站上发布的新闻上也看到“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通过两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新邵终于成功纳入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新华社记者了解到,当地成立了相应的专门领导班子,积极书写申报材料、制作宣传光盘,修改规划方案提交上级部门。采取“走上去,请下来”的方式,一边多次跑省进京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进入武陵山片区的客观理由和迫切需求,一边邀请中央和省部办委专家到贫困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走访,了解当地的实情。

北京大学公众参与研究与支持中心研究员田飞龙认为,公众期待的是一个阳光透明的机制,地方政府的此种“争取”,也容易滋生审批环节的腐败,同时也给操办官员增加了风险。因此,要消除地方“热烈祝贺”戴上“贫困”帽子的心态,此类入选必须阳光操作,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公开、公正,才会有平和的心态,也将难以出现滋生腐败、显失公正的质疑。

李秋高表示,在国定贫困县等涉及到重大利益的评选上,一定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首先公布标准,然后在申报、初选、入选等环节要公示,要真正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这样才能实现公平正义,提高政府公信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