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镉污染事件疑点仍存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2-03 点击次数:160

  【财新网】(记者 宫靖)尽管河池、柳州两地政府反复声称自己对外通报及时、全面,但财新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本次事件至今仍存不少疑点。

  官方和新闻媒体将此次事件追溯至2011年1月15日。当天,位于龙江河池城区段下游数十公里处的拉浪水电站,突然出现死鱼现象。但多家媒体探访后,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死鱼的时间要更早。

  1月30日前后,多家媒体的记者在该电站附近采访了拉浪渔业队队长黄朝新,黄介绍称,早在1月7日清早,他在库区就发现原先清澈的河水变成了黑黄色,没异味但很浑浊。当天,黄还在自家的网箱内发现死鱼。此后数天,死鱼数量愈来愈多,至今黄家的1万多条鱼已死掉7000余条。据称,水库内多家网箱养鱼户死鱼比例大体如此。

  广西当地经调查,很快认定死鱼由龙江河宜州拉浪段镉浓度严重超标引起,并着手处置龙江河中的镉污染。但这些鱼是否确实被镉毒死,江中是否只有镉一项重金属超标,当地至今未公布。

  多位专家告诉财新记者,一般来说,镉超标会导致鱼体内镉富集,但并不会导致鱼死亡。“以河池当地铜锌矿、铅锌矿居多的情况看,如真是矿业冶炼过程中有废水进入龙江河,那么河水中超标的重金属不会只有镉,砷、铅、铜等都有可能超标。拉浪水电站的死鱼,也有可能死于砷、铜或其他毒素中毒。”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分析。

  学者质疑不无道理,龙江上游南丹等地有色金属矿藏丰富,南丹之义,即古代中国南方炼丹之地。当地矿藏多为数十种有色金属伴生,采、选、冶过程,以及通过废矿渣进入水体的,向来不只是镉,还有砷、铅、汞等。

  公众或许还有理由担心此次事件处置过程中,为救急而大量投入龙江河的化学物质,究竟会在未来给龙江河生态带来何种影响。

  2月1日,参与事故处置的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张晓健教授在新闻发布会布上介绍,此次处置事件中,主要使用的是“弱碱性化学沉淀应急除镉技术”,就是往江水里投放烧碱或石灰,以及聚合氯化铝。其原理是前两者可使污染江水呈弱碱性,致镉离子以碳酸镉、氢氧化镉细小颗粒沉淀;后者聚合氯化铝则是水处理中常用的净化剂,能把细小镉颗粒混凝在一起,形成不溶于水的大颗粒沉淀。张晓健认为,沉淀于河底的大颗粒镉,未来只会微量释放,“对河水污染非常小”。

  但有生态学专家告诉财新记者,上述技术主要用于废水和自来水处理领域,这些水处理不需要考虑水的生态功能。但龙江河是一条河,河有生态功能,这么多化学物质投下去,河水生态功能肯定受到破坏,这可能会随时间推移慢慢显现。

  一位参与事件处置的专家称,不是没有考虑到可能的生态破坏,但是龙江河当时好比一个重病人,为了活命只能用重药,至于副作用,一时间考虑不了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