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景明、乔新生:内地香港嫌隙因何而生
来源:财新网
|
作者:财新网
|
日期:2012-02-03
点击次数:222
【背景】从服装品牌D&G因内地旅客因素禁止港人公开场所拍照,内地旅客地铁进食引发两地人对骂,到北大教师孔庆东公然称“某些香港人是狗”,引发部分香港人集资在一家香港报纸上刊登广告,以“香港人、忍够了”表达对一些内地人的不满……进入2012年,香港人与内地人之间突然爆发多起不和谐事件。
这些冲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济、文化、社会原因?回归15年,香港与内地之间的共生之路面临怎样的挑战?从政府到民间需要怎样沟通与调整?
近期发生的两地冲突中,“谁更看不起谁”似乎成了焦点。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助理主任熊景明指出了这样一种微妙的变化。她说,D&G事件其实是有划时代意义的。起因居然是港人受到“歧视”,因为只有内地人可以在店铺门外拍照。可是,大概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讲普通话的人进入一般商店(别说卖贵重品的地方),遭人白眼还难以避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廉政研究院院长乔新生也注意到了这种变化。他说,在香港地铁事件中,监管人员依法办事,无可厚非。但法无外乎人情,如果在执法的过程中缺乏起码的礼貌,那么,很可能会激化矛盾。在冲突的背后,是不是香港人和内地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
他说,香港一些生活贫困的中下层人士怀有一种复杂的心态:一方面保留着某种优越感,但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内地的经济条件发生了变化,他们不得不为内地人服务从中赚取利润。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有可能导致他们在处理和内地游客有关的纠纷时,显得特别有“法律意识”。
熊景明说,香港人喜欢把讲英文和中文的人之间的沟通称为“鸡同鸭讲”。地铁事件如果发生在两个港人之间,小事一桩,但因为背景不同,就成了鸡和鸭吵。
她说,1998年金融风暴后开启的“自由行”之门,让人民币滚滚流入,大大了缓解香港经济之困。2011年,香港访客人数达到破记录的4100万人次,内地来客占很大比例。可是“任何一个旅游城市,本地人对游客都有又爱又恨的情节。‘港人是狗’新闻的后面,是港人和内地游客之间不断升温的摩擦。”
乔新生则指出,许多内地游客在内心深处把香港看作是自己的土地,他们希望找到回家的感觉,但是,在香港旅游购物方面的种种不愉快经历,只能让他们感到失落。
熊景明说,“狗论”的文化冲突似乎十分明显,但也不尽公平,因为大陆和香港均为文明礼仪之邦,为人师表者在公众面前口出狂言,在内地应该也不应容忍。
而作为一个长期从事法学研究的学者,乔新生则认为,当前香港和内地在法学教育方面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技术主义倾向,把依法治国看作是少数人的统治,导致整个社会关系不断恶化,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这对于推动依法治国极为不利。
乔新说,发生这些事件确实令人遗憾,但也可能成为香港和内地居民反思彼此关系的良好契机。双方都应当以此为切入点,真正思考香港的竞争力问题,不要把香港变成一个政治上不断争吵、经济上缺乏目标的城市。■
(财新记者 张帆 采写)